很多人知道亲子鉴定能确认亲子关系,却不了解背后的科学逻辑。其实这项技术的核心是基于 DNA 的遗传规律,每一步都有严谨的分子生物学依据,并非 “随便比对” 那么简单。
(一)DNA:每个人的 “遗传身份证”
DNA 的遗传规律
人体细胞中有 23 对染色体,每一对染色体都由父母各提供一条 —— 父亲贡献 23 条,母亲贡献 23 条,最终组成孩子的 23 对染色体。这种 “一半来自父方、一半来自母方” 的遗传特性,是亲子鉴定的基础。
比如孩子的第 1 对染色体上某段基因,必然能在父亲或母亲的第 1 对染色体上找到对应的来源,不会出现 “无中生有” 的基因片段。
关键检测对象:STR 位点
实验室不会检测全部 DNA(人类 DNA 约有 30 亿个碱基对,完全检测成本极高),而是聚焦 “短串联重复序列(STR)”—— 这是一种在人类基因组中重复出现的短片段,比如 “AGCTAGCTAGCT” 的重复排列。
不同人的 STR 位点重复次数差异很大(比如甲的某位点重复 12 次,乙的重复 15 次),且这种重复次数会稳定遗传给下一代。正规鉴定会检测 21 个以上的 STR 位点,部分复杂案例会增加到 40 个,确保结果准确。
(二)鉴定结果的判定逻辑
排除亲子关系:100% 准确
如果检测中发现 3 个及以上 STR 位点不匹配(比如孩子某位点重复 14 次,父母双方该位点均为 10 次和 12 次),即可 100% 排除亲子关系。这是因为基因遗传具有稳定性,不可能出现多个位点 “凭空突变” 的情况。
确认亲子关系:准确率 99.99% 以上
若所有检测位点均符合遗传规律,会进一步计算 “亲权指数(CPI)”—— 这个数值代表 “被鉴定人是亲子关系” 与 “非亲子关系” 的概率比值。当 CPI≥10000 时,就可以认定亲子关系,对应的准确率超过 99.99%,意味着非亲生的概率低于百万分之一。
(三)技术发展:从有创到无创的进步
早期亲子鉴定依赖血型鉴定(准确率仅 60%)、HLA 分型(排除率约 90%),误差较大。现在主流的 DNA 分型技术,不仅准确率大幅提升,还实现了 “无创化”:
孕期亲子鉴定无需穿刺子宫,只需采集孕妇 10ml 静脉血(含胎儿游离 DNA),就能与男方样本比对,孕 6 周即可检测,对母婴零风险;
个人隐私鉴定支持口腔拭子、毛发等无创样本,避免了传统采血的恐惧,尤其适合儿童和老人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