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早期鉴定手段的局限与探索
血型鉴定的初步应用(20 世纪初 - 70 年代)
最早的亲子关系判断依赖 ABO 血型系统,依据是 “子女血型由父母基因共同决定”:如父母均为 O 型,子女必为 O 型;父母为 A 和 B 型,子女可能出现 A、B、AB、O 四种血型。但这种方法排除率仅约 30%,无法确认亲子关系,只能初步排除,且存在 “孟买型” 等特殊血型干扰(表现为 O 型血但携带 A/B 基因)。
白细胞抗原(HLA)鉴定(20 世纪 70-80 年代)
HLA 系统是人类最复杂的遗传系统,每人有独特的抗原组合。通过检测父母与子女的 HLA 匹配度,排除率提升至 90%,但仍需结合血型分析,且检测流程繁琐(需抽取静脉血培养白细胞),费用高昂,仅用于司法领域的特殊案例。

(二)DNA 技术带来的革命性突破
DNA 指纹技术的诞生(1985 年)
英国遗传学家亚历克・杰弗里斯发现,人类 DNA 中存在重复的 “小卫星” 序列,其重复次数具有个体特异性,如同 “指纹”。通过限制性内切酶切割 DNA 并电泳分离,可得到独特的条带图谱。若子女条带能从父母图谱中找到对应来源,即可确认亲子关系,准确率首次突破 99.9%,成为亲子鉴定的 “金标准”。
PCR 技术的应用(20 世纪 90 年代)
聚合酶链式反应(PCR)能在体外快速扩增 DNA 片段,解决了早期样本量不足的问题 —— 即使只有一根毛发、一滴血迹,也能扩增出足够检测的 DNA 量。这使得样本采集更灵活,鉴定效率大幅提升,从过去的数周缩短至 3-5 天。
STR 分型技术的普及(21 世纪初至今)
短串联重复序列(STR)是 DNA 中更短的重复片段(2-6 个碱基),具有更高的多态性。通过检测 16-21 个 STR 位点,可将亲子关系确认概率提升至 99.99% 以上,排除概率达 100%。该技术自动化程度高,结果可数字化存储,成为目前全球主流的鉴定方法。
(三)现代技术的前沿发展
无创胎儿鉴定技术(2010 年后)
利用孕妇外周血中游离的胎儿 DNA(占母血 DNA 的 10%-20%),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离并分析,无需穿刺取样,彻底避免了传统羊水穿刺的流产风险。怀孕 6 周即可检测,准确率与产后鉴定一致,成为孕期鉴定的首选。
甲基化分析的补充作用
针对同卵双胞胎等特殊情况(STR 分型完全一致),可通过 DNA 甲基化模式差异判断 —— 双胞胎出生后因环境影响,甲基化位点会逐渐出现差异,能辅助区分个体身份,为复杂亲缘鉴定提供新依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