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人、儿童因身体状况特殊,做亲子鉴定时需额外关注采样方式、心理状态等问题,避免因流程不当导致不适或结果误差。
(一)儿童鉴定:优先选 “无创样本”,保护孩子心理
样本选择:口腔拭子是首选
儿童(尤其是 3 岁以下幼儿)血管较细,静脉血采样难度大且易哭闹,建议优先采集口腔拭子:
采集时由家长抱着孩子,用玩具转移注意力,用无菌棉签轻轻擦拭孩子口腔内侧颊黏膜(动作轻柔,避免孩子抗拒);
若孩子正在出牙期、口腔有溃疡,可选择 “指尖血”(仅需 1-2 滴,用婴儿专用采血针,疼痛感低)。
心理安抚:避免孩子 “恐惧” 或 “误解”
3-6 岁儿童:用通俗语言解释 “做检查的目的”,如 “只是用棉签擦一擦嘴巴,帮爸爸妈妈确认我们是一家人”,避免提及 “怀疑非亲生” 等负面表述;
6 岁以上儿童:可适当告知 “鉴定是为了办理户口 / 证明身份”,减少孩子的好奇心与恐惧,若孩子抗拒,不要强迫,可暂缓采样,待孩子情绪平复后再尝试。
监护人到场:确保流程合规
无论司法还是隐私鉴定,儿童需由监护人陪同,司法鉴定需提供监护人身份证、儿童出生证明,避免因 “监护人缺失” 导致报告无效;
隐私鉴定中,监护人需妥善保管孩子的样本,避免与他人样本混淆,同时确保鉴定目的合法(如非为 “报复他人”“争夺财产”)。


(二)老人鉴定:适配身体状况,简化采样流程
样本选择:根据老人身体情况调整
若老人行动方便、无口腔疾病:优先采集口腔拭子(无需采血,减少不适);
若老人口腔黏膜萎缩(如长期佩戴假牙)、无法采集口腔拭子:可采集 “指尖血” 或 “带毛囊毛发”(若老人头发稀疏,可多拔几根,确保有毛囊);
若老人卧床不起、无法自主配合:可联系机构协调医护人员上门采样,采样时由家属在旁协助,确保老人舒适。
健康关注:避免采样时 “突发不适”
采样前确认老人身体状态:若老人有高血压、心脏病等基础疾病,需在病情稳定时采样,采样前测量血压、心率,避免因紧张导致病情波动;
采样过程中准备急救物品:如速效救心丸、血糖仪等,若老人出现头晕、心慌等不适,立即停止采样,休息片刻后再决定是否继续。
结果告知:温和沟通,避免老人 “情绪波动”
若结果 “支持亲缘关系”:可轻松告知老人 “鉴定结果没问题,我们是一家人”,缓解老人的担忧(部分老人可能因 “被要求做鉴定” 误以为家人不信任自己);
若结果 “排除亲缘关系”:需谨慎沟通,尤其是老年人心血管脆弱,避免直接说 “不是亲人”,可先与其他家属商量,再用 “委婉方式” 告知,同时关注老人情绪变化,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师帮助。
(三)特殊情况:老人、儿童样本的 “特殊处理”
样本保存:适配老人、儿童样本的 “特殊性”
儿童样本:若采集的是口腔拭子,需尽快邮寄(避免孩子唾液中的酶分解 DNA),邮寄时用泡沫箱 + 冰袋(夏季),防止样本变质;
老人样本:若老人样本为 “毛发”,需确认毛发未被染发剂、发胶污染,若有污染,需用清水轻轻冲洗后阴干,再进行检测。
结果解读:用 “通俗语言” 解释
给老人解读报告时,避免使用 “STR 位点”“亲权指数” 等专业术语,直接说 “结果显示我们是亲人” 或 “结果不符合亲人关系”,同时结合老人熟悉的场景(如 “以后户口能顺利办好”),让老人理解结果的意义;
给儿童解读时,无需解释复杂数据,仅告知 “结果没问题,我们可以一起办理户口 / 回家了”,避免孩子产生 “自己与家人不同” 的误解。
总结:老人、儿童做亲子鉴定,核心是 “适配身体状况、保护心理状态”,选择温和的采样方式,做好沟通与安抚,既能确保结果准确,又能减少特殊人群的不适,让鉴定流程更人性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