拿到亲子鉴定报告后,很多人被 “STR 位点”“亲权指数” 等专业术语绕晕,不知道如何判断 “是” 或 “不是” 亲子关系。其实无需理解复杂原理,聚焦这三个关键指标,就能快速读懂报告。
(一)先看 “鉴定意见”:直接找核心结论
报告末尾的 “鉴定意见” 是最直观的结果,无需看其他数据,直接找明确表述:
支持亲子关系
结论会写 “支持 XXX 是 XXX 的生物学父亲 / 母亲”,意味着从科学层面确认血缘关系,无需再纠结其他术语;
示例:“支持张三(身份证号 XXX)是李四(身份证号 XXX)的生物学父亲”。
排除亲子关系
结论会写 “排除 XXX 是 XXX 的生物学父亲 / 母亲”,即 100% 确定无血缘关系;
示例:“排除王五(身份证号 XXX)是赵六(身份证号 XXX)的生物学母亲”。
注意
正规报告不会出现 “可能是”“大概是” 等模糊表述,若结论不明确(如 “无法确定亲子关系”),需警惕机构资质,可能是检测位点不足或样本污染导致无法得出确定结果。


(二)再核 “基础信息”:避免 “张冠李戴”
确认结论前,需先核对报告中的基础信息,避免因信息错误导致误解:
被鉴定人信息
检查姓名、性别、身份证号(司法报告)、出生日期是否与实际一致,尤其是未成年人,需核对出生证明编号;
若报告中被鉴定人姓名与身份证号不符,可能是采样时信息录入错误,需及时联系机构更正,否则报告无效。
样本信息
查看 “样本类型”(如 “口腔拭子”“静脉血”)和 “采样时间”,确认是自己提供的样本,且采样时间在检测有效期内(如血液样本需在采集后 72 小时内送检);
若样本类型与实际提供的不符(如明明提供的是毛发,报告写 “口腔拭子”),需质疑机构流程,可能存在样本混淆。
机构信息
司法报告需加盖 “司法鉴定机构专用章” 和 “鉴定人执业证编号”,无印章或印章模糊的报告无效;
个人隐私报告虽无法律效力,但需有机构名称、联系方式,便于后续咨询或复检。
(三)读懂 “关键数据”: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
若想进一步了解结果依据,可重点看 “鉴定数据” 栏中的两个核心指标:
STR 位点分型
原理:STR(短串联重复序列)是人体 DNA 中的重复片段,每个人的 STR 位点分型具有唯一性,孩子的位点分型一半来自父亲,一半来自母亲;
解读:报告中会列出 21-40 个 STR 位点的分型结果(如 “D3S1358:15/17”),可简单核对:孩子的每个位点分型,都能在父亲或母亲的对应位点中找到匹配项。
示例:孩子某位点为 “12/15”,父亲为 “12/14”,母亲为 “15/16”,则 “12” 来自父亲,“15” 来自母亲,符合遗传规律;
特殊情况:若出现 1-2 个位点不匹配(罕见基因突变),机构会增加检测位点(如从 21 个加到 40 个),若增加后仍有多个位点不匹配,则排除亲子关系。
亲权指数(PI)与相对亲权概率(RCP)
亲权指数(PI):是衡量亲子关系可能性的数值,PI 值越大,支持亲子关系的证据越充分,正规报告中 PI 值多在 10000 以上;
相对亲权概率(RCP):由 PI 值计算得出,是 “支持亲子关系” 的概率,正规报告中 RCP 值≥99.99%,意味着 “是亲子关系” 的概率是 “非亲子关系” 的 1 万倍以上,从统计学角度可完全确认血缘。